如果两腿双足的气脉轮转通畅以后,腰杆自然挺直,臀部肌肉收放有力,走起路来,脚踏实地犹如凌虚步空,甚至足底踏触的大地,犹如软褥重茵,似海绵一样的感受。
假如又兼习丹功的人,到此自觉身轻如叶,整个四体只有一具微细轻灵骨架存在的感觉,只须用一只脚的大拇趾,即可立地如钉,自然挺立不倦。
(相关资料图)
“河车”运转和气通八脉以后,到了某一适当阶段,气机就自然的不再转动,那时由于气机的充盈不动,身体渐感轻灵暧软而达到“忘身无我”的境界。
它确然与后天有形的身体可以分离与和合,然后再把这一灵明的性命之本,重新浑和这个后天的身(炉)心(鼎),继续锻炼,如此才可以使得此身此心,能分能合,而奠定修道与证道的坚固基础,这样才算是有了初步的成果。
真正道家所说的元精是什么?一言以蔽之,“生命本有的自然功能而已”。老子引用婴儿“不知牝牡之合而朘作,精之至也。”的状态,便是很好的说明。
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,所谓“还精补脑”和“炼精化气”的工夫,是指在心理上没有丝毫欲念的状态,但却本能地产生了欲望的时候,那时只要做到绝对地清心绝欲,让它依循生理自然的血液循环而归于平淡,就可自然而然达到不还之还、不补之补的境界了。
但是,以上所说的,也只是从生理的作用而大概一讲有形的精气而已。
但是为了较易了解,我就引用宇宙物理的“光”、“热”、“力”来作比方。“精”是生命的“热”,“气”是“力”,“神”便是“光”。
其次,必须要了解人体生命的快乐感觉--“快感”,是从“精”而有;意志的坚定和毅力的光明,是从“气力”充沛的功能所发生;智慧的敏捷和超颖,是由“神”的定静而来。
2我们要认识“炼精化气”的工夫时,首先须要了解什么才是“真精”,切勿完全否认了后天的“精力”作用,其实,后天的“精力”,也是真精的变化。
换言之,新生命的来源,与甲状腺、脑下垂体,是有绝对的关系的。当甲状腺充分活动,而丝毫没有配合意识观念上的欲望时,这时的确是接近“真精”的状态。
由此保持不变,由于甲状腺活力的充沛,久而久之,自然而然产生一股力量,走向脊髓神经的尾根,逐步地向上推移,渐渐就由上而下,刺激了脑下垂体新生的活动功能。
这个时候所刺激反应出的唾腺,又促使甲状腺的活动,在感觉上,心胸愉快开朗,莫可言喻。
但这种初步现象,应该只能说是“督脉”在“炼精化气”过程中的一种状况,并非说修道的成果,仅止于此而已,功夫踏实的人,一身细胞都会起变化,细嫩透亮,那是不成问题的事,尤其在面部的肌肉和细胞,更加显著,仔细透视,隐隐约约,自然都会是显出充沛的光彩。
真正讲到“炼精化气”的境象,只有借用在静坐的过程中,自然地停止呼吸的境界来做说明,较为确实。
倘使真正由于精力充沛,身心寂静的效果而下神闲,达到“炼精化气”的境界,必有的第一步现象,便是全身柔软而犹如乏力一样,再进一层自己便会感觉到“柔如如骨”浑身气机在毫无觉受的状态中普遍地充满。孟子所谓的“粹面盎背而畅于四肢。”
老子所谓的“专气致柔能婴儿乎”的情形,便自然地体验到了,这个时候的境界,真可忘去身心的感受,好像天地人我,都入了浑茫一片的状态。“丹经”道书所谓的“浑炖”,以及庄子所说的:“堕肢体,黜聪明”的实际情况,都可体验得知确为真实,并非假设空洞的理想。
如此再静定下去,起初感觉鼻孔的呼吸减弱到了微之又微的程度,而后肺部的呼吸近于停止,小膜内在的“丹田”开始有了翕辟(收缩放松如呼吸)的作用。
道家所谓的“胎息”或“内呼吸”,便是这种境象,再次而等到内脏各部分的气机都充实以后,循食道喉管而上达舌尖的一系自律神经,自然的松畅舒适,“丹田”的内呼吸也随之由微弱而渐至于停止的情形。
这时久已沉没在腹部的“青春腺”又恢复了活动的作用,犹如童年时期无欲无情的牵连,便自能发生无比快感的“内触妙乐”,这才算是“炼精化气”初步的真正境象。
一个人的身心能够在绝对静止的状态中,内无思虑妄想忧悲苦恼的打扰;无外动作劳力勉强的加行,不昏昧、不意乱神迷地顺其呼吸的自然,过了一个昼夜的时间,所有体能的精力和气力,便自然而然地恢复到充盈的原来状态,犹如太阳系统各大行星在一周期恢复相同的相对位置。
如果能够在这种恢复原来充盈状态的时候,在某一刹那之间,呼吸往来的气机,也就自然在须臾止息,达到饱和的程度。此时如能持盈保泰,配合心理上真正的平静清虚,才可真正做到“炼精化气”和“炼气化神”的功效了。
因此奉劝讲究修养之士,炼气不如平心,然后才或许能收到“穷理尽性以至于命”的成果。
3三花即是精、气、神,五气便是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;或另用五行的代号,即是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等,聚顶的顶,当然是指头顶的百会穴。
所谓的“元”,便是指原来的本位现象而已,所谓“五气朝元”,也就是说人体内部的脏腑之气,各归原来的本位,充满、和谐、均衡而没有窒塞。
“三花聚顶”的景象:静坐到达精化为气的阶段,奇经八脉的通畅情况,犹如以往所说,已一步步获得了实证,从此渐渐到达忘去身体的感觉,周身如婴儿似的柔和轻软,非常安适,若存若亡。
此时,唯一还有感觉的便是头脑的反应,再渐渐的静定下去,眼前的目光便有返照的现象。
到此忽然会进入几同完全忘我的境界,只有头顶“泥洹宫”、“百会穴”部分,感觉如天窗的开启,如阳光的透射,豁然开朗而呈现无比的清凉之感,犹如乘虚而下的一股清虚之气,下降而遍洒及于全身,道家丹经所谓的“醍醐灌顶”,便是形容这种境界。
“五气朝元”的景象:由于以上所讲“三花聚顶”景象的呈现,或者在同一时间,或在稍息之后,忽然感觉呼吸之气自然地完全停止,周身绵软,不藉后天的呼吸而温暖怡适,平时所谓的内呼吸“丹田的呼吸”这时也自然的停止了,只是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,偶然的需要极其轻微的呼吸一次。
此时有如风和日丽的景象中,微风不动,水波不兴,身心内外,天地人物,无一而非安于“中和”的本位,更不知道有我身的存在或无我身的存在,这些平时的感觉和思想,统统都自然地去得无影无踪了。
除了浑身温暖如春,祥和柔软得犹如无身忘我,只有乐感,绝无任何稍微的苦痛反应,而且身心内外,犹如沐浴在一团光明的景象中,尤其以头部更为强烈。
此时,感觉整个的天地宇宙缩小地融于我的范围,我与虚空浑然成一体而不可分的时候,便是炼气化神的境界,就要呈现在前了。
•
•
•
•
•
•
•
•
•
标签: